香港浸会大学(英文名: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,HKBU),简称浸大,创立于1956年,与香港大学并立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两所高等学府,是一所由香港特区政府全面资助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。浸大以“全人教育”为其教育目标及理想,其校训为“笃信力行”。校园位于繁华的九龙塘地区,交通四通八达。
作为一所蜚声国际的世界一流大学,香港浸会大学于多个全球权威大学排名中表现卓越。在2016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(THE)最新发布的亚洲大学排名中,浸大位列第44名;在2016年9月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78名;在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,浸大的传媒专业位列世界100强,会计、金融、计算机、数学及统计学等众多学科位列世界200强;于2016年8月最新公布的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,浸大亦跻身全球500强。
立思辰留学360介绍,香港浸会大学的传理学院更荣登“亚洲第一”宝座,被拥有超过300万读者的知名新闻网站AsianCorrespondent评选为亚洲学生首选的“全球十大新闻学院”,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、加州大学伯克利新闻学院、英国伯明翰大学新闻学院、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院等老牌知名学府比肩。
2016年2月15日,香港特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的质素保证局发表第二轮《香港浸会大学质素核证报告》,肯定浸大的教与学方针已相当成熟,不单可与本地和亚洲区内大学并驾齐驱,甚至可与不少世界顶级大学看齐。顶级教学质素,备受政府嘉奖。
校园环境
香港浸会大学坐落于九龙塘和观塘。校园分为五部分,分别为位于窝打老道启用的“善衡校园”、位于联福道的“逸夫校园”及“浸会大学道校园”,以及位于观塘为前皇家空军军官俱乐部的“启德校园”。此外,持续进修学院在新界沙田石门设有“石门校园”。
善衡校园的名字,是纪念积极推动香港浸会学院成立的商人何善衡。校园于1966年落成启用,并曾于1990年进行局部重建。此部份的校园占地22,000平方米,内有11座主要建筑物,共提供48,000平方米可用空间。1978年5月,位于善衡校园内的“大专会堂”(即现今的“大学会堂”)落成启用,是当时香港的一个主要的艺术表演场地。
为应付正名为大学后的收生增加及未来发展,逸夫校园于1995年落成启用。校园以邵逸夫命名,占地9,000平方米,特色是设有开扬的空间和广场,以及一条贯通整个校园的大道。邻近的“联校运动中心”亦于同期落成,是香港浸会大学联同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兴建和共享。
1998年,浸会大学道校园落成启用,占地18,000平方米。校园被浸会大学道围绕,内有教学与行政大楼、持续教育大楼、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大楼及学生宿舍等设施。
学生宿舍
学生宿舍位于浸会大学道校园,于2002年3月落成启用,由两座建筑物组成,提供1632个宿位。两座学生宿舍内有四个舍堂,分别是:
杨振宁堂 — 位于南座单数楼层,纪念当代科学家杨振宁
蔡元培堂 — 位于南座双数楼层,纪念现代教育家蔡元培
周树人堂 — 位于北座单数楼层,纪念现代文学家周树人 (鲁迅)
宋庆龄堂 — 位于北座双数楼层,纪念现代政治家宋庆龄
宾馆及会议中心
吴多泰博士国际中心于1997年成立,是一座三星级宾馆,为宾客提供方便的住宿。中心邻近地铁站、火车站及大型购物商场又一城。毗邻的林护国际会议中心于1996年7月22日正式启用,中心的设备包括1个多用途会议厅、2间研讨室、1间圆桌会议室及用作展览的门廊。中心除为大学举办的各种本地及国际会议提供场地外,也欢迎外界人士预约使用。
校园扩建计划
随着大学即将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,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3月宣布“校园扩建计划”,增加近27,000平方米实用面积,以应付教学、行政所需,并提供文娱康乐设施。扩建工程将会由同年7月开始,已于2012年10月竣工。计划分四期进行:
兴建浸会大学道校园入口。
兴建传理学院暨视觉艺术院大楼。
扩建永隆银行商学大楼和思齐楼。
在浸会大学道校园和在联校运动中心停车场兴建教学、行政及文娱康乐大楼。
此外,校方表示会继续争取拨地,以兴建新的学生宿舍。